《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一年多,这项工作开展得如何?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9月26日 | ||
通筋活血、固本培元”,胡同、四合院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老城内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古老建筑的历史风貌得以还原重现。红色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等革命文物得到保护修缮,“1+9”精品展览群构建起沉浸式课堂,为传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有序推进,山水田园风貌逐渐恢复。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建设项目稳步实施。 颐和园东宫门公交场站实现腾退,功德寺、一亩园等村庄完成拆迁。香山革命纪念地成为全国红色革命文物谱系新标识,“进京赶考路”教育意义更加彰显。玉泉山地区循环水网实现连通,稻田景观再现京西,历史水系格局基本成型。 看点4 400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亮相 在三条文化带建设方面,白浮泉遗址公园建设顺利实施,“京西小故宫”——万寿寺已对外开放。新八里桥实现通车,老八里桥恢复古桥风貌。副中心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三大建筑将于年底基本完工。大运河京冀互联互通段62公里实现通航。大运河文化节成功举办,“京杭对话”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 京畿长城保护管理稳步提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及实施方案率先出台,“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高端智库建成运行,箭扣长城抢险修缮被列为全国砖石长城保护示范工程,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正在加紧推动。长城保护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构建更加严密的长城遗产保护网络。400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亮相,北京长城文化节助力长城文化品牌更具国际影响力。 此外,永定河26年来首次实现全线贯通入海。房山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为北京三千年建城史提供了有力实证,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启动。门头沟区入选全国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探索的老宅院挂“金招牌”机制为传统院落保护蹚出了一条新路。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实现“五景七院三十铺”开街亮相,新首钢成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古法新作即将重现。 ■建议 抓好重点项目腾退,实现传承历史文脉与改善居住环境双赢 报告也提出了条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保护腾退工作较为缓慢,文物保护环境有待提升;名城保护资金缺乏统筹,文保资金绩效管理需要加强;非遗和传统技艺保护传承工作仍处于弱势等。 报告建议,抓好重点项目腾退,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机遇,强化与中央单位的服务对接,加快确定保护对象的腾退路径,合理规划腾退置换的空间和场地。总结推广菜西片区申请式退租、白塔寺东西岔片区申请式换租的相关经验,抓住北京市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的有利契机,实现传承历史文脉与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的双赢。 同时,激活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宝藏,激发全社会共同保护利用的积极性。如研究出台更管用、更好用、更具操作性的支持政策,打通工业遗产、名人故居、挂牌院落等历史建筑利用渠道,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利用场景。 总结京报馆、正乙祠戏楼、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等运营经验,引入专业能力强的第三方运营主体拓展文化和服务功能。推广“名人故居联盟”“会馆有戏”等方式,整理挖掘遗产间的有机联系,将散落在京城的文化“珍珠”串点成线、跨时空重现。鼓励引导文创产品开发,进一步发挥正阳门雨燕、妙应寺白塔等首都特有的文化符号在提升文化吸引力、增强居民荣誉感方面的作用。 在保护资金统筹机制方面,报告建议加强对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的统筹使用,注重整体保护,突出关键任务,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规范文保资金转移支付管理,增强各区名城保护工作自主权和积极性,推动权责匹配落实到位。 此外,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和传统工匠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力量开设相关课程,传承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新京报)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