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盘点“三孔”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6月12日

盘点三孔

    李志华/

        最近忙里偷闲陪夫人到曲阜对孔老夫子及其后人的文化遗存作了二日游,归来后老觉得应该就此写点东西,又担心拙劣的文字惊扰了老夫子的千年安眠,惶恐之余,只好对孔府、孔庙、孔林来个粗线条的盘点了。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据介绍其始建于公元1038年(北宋仁宗时期),是老夫子后裔直系子孙的官署兼住宅,因此,严格的来讲孔府与孔老夫子本人并无多大直接关系。孔府坐北面南,占地约200余亩,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建筑模式,即其建筑群纵向分左(西)、中、右(东)三部分。东部为家祠,作祭祀之用;西部为历代衍圣公读书学礼会客之用;中部为府邸主体,前部为府衙、中间为住宅、后面系花园,是典型的官衙与宅邸合一的封建贵族庄园。孔家庄园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特色,留下了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比如,庄园的居中部分为孔氏宗子所居,东部为次子所居,体现了居中为尊、宗子为贵的等级差别。官署与内宅的界限分明,体现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道德。正房与厢房、中门与边门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下人与主人的尊卑之别。孔氏庄园历经世事沧桑而保存完好,充分体现了历代统治者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膜拜。遥想春秋乱世,孔老夫子破车敝履、颠沛流离于列国,到处弘扬其“仁者爱人”的救世哲学,然而在那群雄逐鹿的时代,“仁爱”的呼唤最终淹没于争霸的刀光剑影,四处碰壁、饥寒交迫的孔子无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退而著书立说讲学,带着遗憾溘然辞世。当时的孔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意识到他的学说会成为后世的独尊哲学,更不会想到他的理念与思想会荫及子孙后世。孔子直系后人因其贡献而独享的“世袭罔替”的衍圣公爵位,应该让老夫子安然了吧,毕竟“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的褒奖足以让老夫子的精神衣钵流芳万世了。

        孔庙和孔子的关系要比孔府密切的多,因为它是在孔子的三间故宅上建起的,承载着老夫子的思想魂灵。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所以说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现在的孔庙是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而成。孔庙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孔庙总体设计是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培养谒庙者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布局严谨。九进院落悠长的纵深,依次递进出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孔子思想的影响是泛时空的,长久以来,我曾思考过孔子哲学思想被后人广泛接受与继承的原因,最后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由于其学说对维护统治者的等级秩序有积极意义,而被权利层推广。二是其学说有强烈的奴化功利价值取向,淡化了人们心底的抗争意识。因此,孔老夫子的儒学是安定社会的治世利器,而为动荡社会所不能接受。由此,只能感叹老夫子的生不逢时。真正使孔氏思想登堂入室的始作俑者应该是西汉的一代大儒董仲舒,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世韬略,使孔氏学说完成了由“焚书坑儒”到“唯儒独尊”的浴火重生。从此,儒家学术以其唯一的话语权独霸了漫长的中国史,并延续至今。它的渗透性是无物可比的,只要你进入它的领地,一定会慢慢的被改造与同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清王朝历代帝王对孔子的立碑祭祀、朝鲜、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家对孔子的尊崇,足以展示孔氏学说跨时空、国度、种族的渗透性与影响力。

        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灵魂栖息的地方,占地3000余亩,为世界最大的宗族墓地,2400年来,约有近10万孔氏后人墓葬于此,孔林中,孔子与其子孙的墓葬居中,其子孔鲤、其孙孔伋相伴一旁成携子抱孙之势。孔林古木参天、茂林幽深、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雕成群,除孔子子孙三代的墓冢外,以明清两代的孔氏后人墓葬群为最。孔氏宗族墓地的巨大规模,一方面显示了“孔”姓传承的纯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孔子思想精神的强大吸引力,使其代代后人引以为荣。行走于孔林中,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目光与心理来审视与评价这位长眠与地下2000多年的老人。他是伟大的,在春秋战国这一学派纷呈、处士横议、诸子激进的时代,广播其“仁政”、“经世致用”的哲学理念,形成与“墨、名、法、道、阴阳、纵横”等诸家争鸣的儒学流派,并最终为历代统治者所接受,成为一统数千年的治世之术,其思想体系的进步性、实用性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孔氏哲学体系的吸收性与排他性。它以“仁义”之说吸纳了墨家的“兼爱”;它以“中庸”之道,吸纳了阴阳家的“对立统一”,它以“礼、信”吸纳了名家的诡辩、纵横家的“阳谋”与“阴谋”。同样,它以“仁善”排斥了法家的“苛责与严酷”,以“积极的有为”排斥了道家的“无为与自然”。凡此种种的后果就是----儒学以其强势覆压了学派间的自由争辩,造就了学术领域的“一党专制”,其对后世的最深影响,一是从此中国历史上再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之繁荣、言论之自由;二是“天人合一、唯上独尊、尊尊卑卑”的等级观念从此深入政体,崇尚民主、法治的公民社会与我们的民族渐行渐远。与老夫子近乎同一时期出现文化大繁荣局面的古希腊,当时在政治、哲学、历史、戏剧、建筑艺术等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产生了诸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政治家伯里克利、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悲剧大师素福克勒斯等一系列代表性人物,其间,他们也有争鸣和辩论,但是,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观点与流派,常常得以延续,苏格拉底的哲学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继承与发展、伯里克利的政治主张及其在古希腊建筑与视觉艺术方面的风格(雅典卫城)、希罗多德浪漫与唯物的史学观念、素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风格无一不得到合理的继承,并且这种继承在十三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出现了二次繁荣。同时,也就是这场文化的复兴,成就了他们今天的民主与法治的政体。行文至此,我无言再与孔老夫子心谈,只能说文化之树,在什么样的土地上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关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郯城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区人民路1号 电话:0539-7156000 邮编:27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