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云蒙湖礼赞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05月15日

                                                                                       云蒙湖礼赞

                      作者:王家安

一个水库有三个名字并不奇怪,就像艺人有一个本名还会有一个或若干个艺名一样,时间长了本名往往被人遗忘,而艺名却如雷贯耳。

岸堤水库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境内,岸堤水库是本名,重山水库是昵称,云蒙湖是艺名,一个水库会有三个名字,显得十分不俗。又因为它水面阔,占地4200公顷;库容大,蓄水7.82亿立方米,为山东省第二大人工湖,现在又成为了临沂市及以下几个县的水源地,更显得地位特殊。

之所以叫“岸堤水库”是因为建库之初大坝设计在沂南县岸堤镇所在地的两山之间,但经勘探发现这两座山漏水,于是上移到蒙阴县境内的水塘崮与重山之间,因此当地人习惯称之为“重山水库”。九十年代初,蒙阴县来了一位颇有发展眼光,又颇有诗人气质的县委书记,见水库水面辽阔、波光粼粼,便给它起了个更为响亮更有诗意的名字“云蒙湖”。现在大都知道云蒙湖,而“岸堤水库”这个名字就只存在于地名办的档案里和大坝南头的石碑上。“重山水库”这个名字也就只流传在当地人的口头上了。

“桑田沧海”讴歌的是大自然的力量,而云蒙湖的桑田沧海却完全是人定胜天的成果。

云蒙湖的水下昔日是良田沃野,蒙阴的“粮仓”。发源于蒙山北麓的东汶河与发源于岱崮镇群崮之间的梓河汇聚于此,形成了冲积平原,时属官庄区,故称为“官庄洼”,是整个蒙阴县的主要粮食产区。陌阡溪流良田美宅,欣欣然武陵桃花之源;茶坊酒肆车喧马鸣,陶陶然清明上河之境。

水如苍龙,时而行云施雨滋润万物,时而桀骜不驯泛滥成灾。为了除水患兴水利,并响应“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号召,当时的临沂地委、临沂专署作出决定:举全区之力修建大型岸堤水库。1959年11月,正值天寒地冻的时候,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开往蒙阴,轰轰烈烈地打响了修建岸堤水库的人民战争。经肩扛手提小车推,一条长1665米、高29.8米的长虹升起在沂蒙大地上,自此高峡出平湖。一朝缚住苍龙,原来的沃野良田变成了现在的粼粼碧水。自此绝水患、润良田,功在当世利在千秋。

湖之壮美 

水库大坝东北西南走向,而当地人认为系南北走向,所以习惯称为大坝南头,大坝北头,北为水塘崮,南为重山,两座山就像两块巨大的锁龙石,牢牢地将大坝固定在沂蒙大地上。重山不高,是感受云蒙湖之美的最佳之所。站在重山顶向北眺望,一条巨坝就像一条笔直的分界线,左侧是一泓碧波,洋洋荡荡;右侧是良田村舍,林木葱茏。

春晨,山水都像笼罩在灰色的柔纱里,氤氲在朦胧的雾气里。湖四周的大公鸡高声地唱和着,偶有几声狗儿或高昂或低沉的应答声,把山水从睡梦中唤醒。随着一轮红日从水塘崮顶探出脑袋,光线如同舞台的追光,先打在了西北岸的群山上,山明亮了,山下的村庄明亮了,湖岸上的油菜花明亮了,一切都染上了金色。而这时的水塘崮还笼罩在暗影之中,整个画面阴多阳少,湖面也“半江瑟瑟半江红”。随着太阳的上升,阴阳逐渐转换,明亮把阴暗逼的越来越弱,水塘崮也渐渐掀起了整个面纱,河东岸的桃花便红的耀眼。西岸油菜花的黄与东岸桃花的红丰映成趣,点亮了整个画面,色彩随着阳光的加强越来越热烈。春山叠翠、春水泛蓝,山腰的村落在泛黄的麦田衬托下红瓦绿树炊烟袅袅,一群燕子翩飞着,给整个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这一切又把湖面当作镜子顾影自怜,好一幅沂蒙山区的“富春山居图”。

夏天多雨。刚刚还水平如坻的湖面突然就动荡起来,虽然没有大海中的滔天巨浪,可涌动的也极其有力,后浪追逐着前浪,前浪拍击着湖岸。黑云似乎是从水塘崮后面翻上来的,先把崮顶死死压住,而后又像一个巨大的帷幕遮住了整个湖山,暑气蒸腾,如同捂进了大蒸笼。一阵雨点急促地冲向水面,激起巨大的水花,就像跳水运动员一跃而冲入水面。雨点越来越急,越来越猛,继而形成了水帘,继而形成了水幕,铺天盖地而来,湖面便沸腾起来。夏天的雨来的猛去的也急,如同釜底抽薪,水面渐趋平静。乌云越绷越薄越绷越薄,而后终于绷不住了,便绷出了几条大口子,太阳便从这些大口子里挤出半边身子,几道刺眼的光束直射水面,几只白鹭兴奋起来了,在这几束追光中翩翩起舞。

经过一个夏天的补充湖面长到了最大,到秋天时,雍容华贵成了一个成熟的沂蒙村姑。山水不急不燥不慌不忙地沉静着,天蓝如洗,水平如镜。在她勤劳双手的抚弄下,山成熟起来,湖岸也成熟起来,山色由嫩绿到浓绿再到色彩斑斓,那黄中带红的是五角枫,那红中带黄的是黄栌,那红如火炬的就叫火炬树。五彩的山倒映进如镜的湖,相得益彰。岸边的玉米腰间鼓起了由排排金粒整齐排列成的玉米棒,高粱喝醉了酒,把涨红的脸摇摆成得意的沂蒙大汉。晚熟的黄金桃通体金黄,待摘的红富士苹果每一个都灿烂成沂蒙山人幸福的笑脸。

冬季天降瑞雪,湖山皆白,沉静肃穆。天晴时雪反着天光,明晃晃耀的人睁不开眼;阴时帷幕四合,前面的雪还没冻实,后面的雪又洋洋洒洒而下,一层层地积聚成松软的棉被。朔风在无遮无拦的湖面上呼啸而过,把冰面上的雪摆弄成沙丘的形状,气势恢宏美轮美奂。据当地人说多年前冬天冷的厉害,冰冻的厚实,人们可以牵着牲口,推着小车往来于冰面之上。近些年冷的轻了,冰冻的不实,已没有人敢从冰面上过。

一年四季,云蒙湖春华秋实,物阜民丰。时面云蒸霞蔚,时而一碧万顷。岸上白鹭翔集,水中锦鳞游泳。远眺湖光山色之胜,俯察田园山川之美,无时不令人心旷神怡。  

湖之情怀

阔大的湖面,如同沂蒙人民博大的胸怀。

修建大型水库,首要问题是库区移民。岸堤水库水面达10万余亩,占压土地达6.3万亩,其中良田3万余亩,近万户群众搬迁,有3.87万人移民他乡。政府一声令下,群众义无反顾,二话有说,收起瓢锅碗勺,一条扁担挑着全部家当,就像当年支前一样,走上了迁移之路。有的迁往东北,有的去了鲁南,走向了遥远的异地他乡。

“那个年代,既没有补助,也没有优惠政策,就是任务,只要国家需要,一切都服从国家安排,谁都没想到跟政府要求什么,也没有私毫怨言。”库区一位80多岁的老乡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犹如昨日。他神情肃然地自言自语道:“这些人也不知去了何方,现在生活的怎么样了?”

故土难离是人之常情,背井离乡何等让心酸惆怅。但为了国家的需要,为了下游的富庶和平安,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安宁,勇于无私奉献的沂蒙人民关键时刻又一次挺身而出,如同当年抗战支前一样,毅然舍己为人献出了自己休养生息的家乡。  

修筑大坝,沂蒙儿女献出了青春,献出了汗水,献出了生命和热血。

设备落后,技术薄弱,人力、物力、机械根本都达不到设计要求,中央水电部工作组考察完施工现场后,甚至提出应立即停止施工。可沂蒙人们凭着战天斗地的热情,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决绝必胜的信念,硬是完成了一项从上到下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宏伟工程。 

修水库最难的工作就是清坝基。1959年冬,在700米长的大坝基槽内,涌出数百个泉眼,泉水如注,整个基槽积水一米多深。“当时把临沂市仅有两台抽水机,都调到工地上了,根本就抽不完,只能靠民工们跳到齐腰深的水里去清。” 大雪纷飞,寒风凛冽,温度计的水银柱已经下降到零下18摄氏度。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3124名沂蒙民工在没有任何劳动保护的情况下,毅然跳入基槽,站在刺骨的冰水中堵泉眼。有的人因为在水下作业时间长、次数多,晕倒在工地上。可他们苏醒过来后仍要求下水再战。 

“我们一天下四次水,上午8点一次,下午2点一次,晚上6点一次和晚上10点一次,当时我们4个人在水里按着一块8米长的板子,前面有人用绳子拉着,一点一点的把河里的沙子清出来,但在水里的时间不能太长。”“每次从水里上来,身上都是被冻得一块紫一块青,由于经常下水,脚和腿都冻得肿胀起来,裂开了血口。”建设者们这样说。“当时的水都到肚脐眼,冻的大家根本喘不过气,有的在水中被冻的失去知觉晕了过去,后被工友抬到医院,治疗后又继续赶赴工地下水捞沙。” 

工地上开展起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插红旗、树标兵”等劳动竞赛。“钢铁姑娘”、“老将黄忠”、“烈火金刚”、“拉坡标兵”等英模标兵不断涌现。有的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民工致伤致残,更有无数民工因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而留下了病患病根,可谈起当时的情境仍然是激情满怀。

为了供应临沂市吃水,云蒙湖成了水源地,每年上亿元收入的养殖网箱不得不全部清理,为赔偿养殖户的损失,全县行政事业企业单位人员每人贡献了一个月的工资,人们无怨无悔。库区人民失去了养鱼这主要经济来源也毫无怨言。

 云蒙湖7.49亿立方米的总库容是大境界,库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大情怀,这就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

湖之丰功

水患既除,水利即生。昔日时而无情肆虐,时而干涸见底的河流,经过岸堤水库的拦蓄,涝时蓄积河水怀金积玉,旱时开闸放水滋润良田,云蒙湖成了巨大的聚宝盆。

岸堤水库自诞生那天起就担负起下游三区两县(沂南、兰山、河东、罗庄、郯城)57万亩稻田的灌溉用水,最高年份供水量多达1.5亿立方米。这清清的库水,流进了稻田,流进了果园。 

有了这泓清水,政府便有了信心和资本在下游百万亩平原涝洼低产田上搞稻改,实现单季变双季,低产变高产,北国变江南的构想。首先大搞灌区配套,把库水送到平原涝洼地区,保证稻改的水源需要,同时开展稻改试点,试点成功后在全市大面积推开。到1965年,全市稻改总面积达145万亩。这一创举,使临郯苍大面积涝洼低产田变成了“麦浪滚滚稻花香,稻麦两熟米粮仓”,郯城一跃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从岸堤水库建库以来,我们下游一直风调雨顺、旱涝保收!” 这是下游人民的心声。

如今云蒙湖成为了临沂市饮用水的水源地。1996年临沂市投资7000多万元,开始修建引水工程,短短一年,就完成了第一期引水工程,清澈甘甜的水通过40公里的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流入临沂城,初步解决了城市居民吃水问题,也为临沂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之后,又铺设管道90.39公里,总投资4.5亿元,历经5年时间,于2009年9月29日,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二期引水工程。两期供水工程形成了强大的输水能力,年供水能力达1.63亿立方米,一举解决了城区150万人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同时为小埠东、桃园、角沂、柳杭等六座拦河橡胶坝和沂河、祊河、柳清河等9条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回水总长度88.5公里,水面面积48.5平方公里。为建设生态临沂,大美临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通过饮用水源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云蒙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在东汶河、梓河等支流的常年滋润下,给湖内水体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几十种鱼类在这里自由生长,不仅净化了水体,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大银鱼具有个体大、摄食能力强、繁殖力强、种群稳定等特点。当地渔业主管部门以此为契机,通过开展资源调查、加强渔政执法、增加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进行受精卵异地增殖等措施,保证了云蒙湖大银鱼种群持续稳定增加,真正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丰收,这也让库区人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故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集优秀品质于一身。荡舟辽阔的云蒙之水,漫步秀丽的云蒙之滨,一种情愫油然而生:

云蒙湖,你是沂蒙大地的母亲!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蒙山路137号 电话:0539-4271145 邮编:27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