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骄戒躁 服务审判
——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有感
禹城市人民法院交通事故审判庭 王腾
2013年的夏天,怀揣着对法官这一神圣职业的向往和满腔的热情,我来到法院工作,立案大厅正中习总书记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掐指算来我已经投入到审判一线18个月,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穿上法袍时的心情,敲响第一声法槌时的紧张,出具第一份文书时的谨慎,曾经我对这个职业是多么的认同。但时至今日起初的热情已然消磨殆尽,既要面对开不完的庭、订不完的卷、录不完的信息,又要面对当事人无理的投诉和无端的谩骂。有时觉得委屈,有时也会困惑:“感受”是很主观的事,人都有私心,老百姓官司没打赢,怎么会“感受公正”?甚至开始怀疑每天从事这样琐碎冗繁的事务性工作毫无职业价值感和尊荣感。
2014年12月11日,我的微信朋友圈被“邹碧华”这个名字刷屏了,各大公众号不约而同的将“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在工作途中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的消息列在了最醒目的位置,起初我不以为然,心想可能是上海高院副院长的头衔加上心脏病发生在工作途中的缘故,才引来媒体的关注。随后的几天,这个名字相继出现在人民法院报、新华网、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当中,社会各界纷纷缅怀、学习邹碧华蔚然成风,被媒体称为“邹碧华现象”,究竟是怎样的杰出贡献竟能让一名法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带着几分好奇,我开始关注这位同行的生平事迹。
他是业务精湛的裁判员。担任法官22年,他参与了一大批复杂棘手的大要案:社保基金追索案、北方证券破产案、艾滋病群体诉讼案、涉及数千名当事人的“乐客多”超市群体诉讼案……出版法学专注十余本,尤其是那本《要件审判九步法》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的畅销书,甚至到了民事法官人手一册的地步,被最高人民法院推荐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很多一线法官戏称,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他是勇于创新的管理者。在长宁区法院担任院长期间,为提高干警接待当事人的能力,他曾请来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大堂经理,讲“如何三分钟内平息当事人怒火”;在高院担任副院长期间,他主导一系列技术创新,律师不仅可以网上申请立案、缴费,当事人、法官和律师还可以视频交换证据,仅互联网阅卷一项,一年能节省律师60万小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
他是推进公平的法律人。邹碧华生前最后一条微信,是转发上海高院律师平台上线的消息:“希望律师的环境越来越好”。“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法治发达程度;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司法公正程度。”这句话他不止一次在公开演讲时提到;担任长宁法院院长时,邹碧华推动出台《长宁区人民法院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在业界引起轰动。
前辈已逝,但他的人格魅力让我肃然起敬继而羞愧难当。羞愧不只因为当初的不以为然,更是因为自己对法律的信仰缺失。“并不是所有的当事人都具备法律素养,都能理解法律规定和法官的工作,人们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审视法官是否公正,是否对自己尽心尽力”其实在踏入法院的第一天我就应该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可能我没有邹前辈那么渊博的学识,更没与邹前辈那么高的职务,但我相信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他最好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