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区法院:当好失足未成年人的司法“领路人”
为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德城区法院不断创新,针对失足青少年,认真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探索出一条以庭前专访、圆桌审判、亲情陪护、庭后回访、前科消灭为主的未成年刑事审判新路子。
寓教于审 温情感化暖民心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庭审中,专门开辟法庭教育环节,除由法官、人民陪审员、公诉人、辩护人从不同角度对被告人进行教育外,充分利用家长的亲情教育感化未成年被告人。
在一起持刀抢劫案中,五名被告人中三人作案时系未成年人,二人作案时刚满十八周岁,两人系在校学生,两人生活在单亲家庭。五人通过网吧、奶茶屋认识仅几天,只因其中一人想“借”一辆船式摩托车去表姐的婚礼上风光风光,五人便实施了持刀抢劫。面对孩子的懵懂无知,面对家长的痛哭流涕,少年审判庭的法官十分痛心。在与被告人和其父母接触过程中,承办法官王茜不断地讲解法律,演绎亲情,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感化的同时,也让家长们了解到为人父母却对子女教育缺位的过患。该案审结后,四、五年来都没有交流过的被告人侯某及其父亲,第一次面对面地流泪了;张某的父亲特意从东北给法官打来电话,表示虽然儿子被判刑,但仍要谢谢法官,今后将多关心孩子,督促孩子好好改造……
心理辅导 倾情挽救助回归
“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会犯错,或大或小,这只是你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有改过的决心和信心,明天就是美好的”。这是少年审判庭白雪法官写给未成年被告人范某的信中的话,信不长,却饱含着法官姐姐盼归的殷切期望。
在一起盗窃案中,被告人范某自小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小学毕业后,就离开学校,在一家KTV打工,打工时认识了一位40多岁的南某,南某刚离婚,没有工作,曾因盗窃罪入过狱,经常用一些“小恩小惠”哄范某开心,从小缺少关爱的范某被这些小伎俩“欺骗”,成为了南某的女朋友,并和他住在了一起。没有经济来源的南某又想重操“小偷小摸”的旧业,向范某提出一起偷电动车,对南某言听计从的范某随即答应了,从此跟着南某走上了盗窃电动车的歧途。
法院判决认定,范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在共同犯罪中,其积极参与,起主要作用,系主犯。因其在作案时是未成年人,认罪态度较好,予以从轻处罚,判处其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然而,法律不只有威严,还有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与保护。一直以来,少年审判庭坚持判后回访,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法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工作,努力转化和矫正未成年被告人。判决生效后,承办法官白雪给监狱中的范某寄信,并亲自去看望范某,教给她如何与人相处、明辨是非,帮助她树立起重新做人、融入社会的信心。如今,刑满释放的范某在法官姐姐的帮助下,已经在一家电子厂上班,过起了平稳安然的生活,她和法官姐姐仍然经常微信或电话沟通,一如知己。
多元共治 下活帮扶“一盘棋”
“在庭审中,特别是没有家长陪护的未成年犯罪案件,邀请“临时家长”等‘外援’参与到庭审中来,能有效疏导未成年人思想,缓和庭审氛围, 实现庭审中发现犯罪真相、给予教育和处置、更好挽救未成年人的目的。”少审庭庭长刘印江在谈到邀请团委干部担任“临时家长”参与未成年人案件审理时说到。
在一起盗窃案中,被告人王某系17岁的未成年人,自幼丧父,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几年前已经离家出走,从小被寄养在姑姑家。由于从小缺失父母关爱,他养成了固执、自卑、孤僻的性格,经常打架斗殴,以至于小学没毕业就被迫辍学了。失去了学校的管教,被告人越发猖狂,沾染了小偷小摸等诸多恶习,姑姑一家感觉越发难以管教,绝望之下对他放任自流。王某一年内先后盗窃11次,其中,8次砸碎汽车玻璃偷走车内财物,1次入室盗窃,1次盗窃自行车一辆,1次撬开投币自助充电箱,偷走箱内所有硬币。
德城区法院少年审判庭法官多次到被告人的姑姑家,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劝说他们配合法庭共同感化挽救被告人,但其姑姑及家人明确拒绝出庭。为了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该院决定适用“合适成年人”制度,在征得被告人王某同意后,为其指定了德城区团委副书记赵杨作为本案“合适成年人”参加庭审,担任“临时家长”,代替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行使诉讼权利,并依法为被告人指定了辩护律师。赵书记与被告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充分了解其成长环境及心理状态。“孩子,我知道你心里有很多委屈,比同龄孩子缺少父母的疼爱,承受了更多艰辛,但我相信,只要你自立自强,这些生活中的磨难都会过去。”被告人听后流下悔恨的泪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当庭表示悔改。最终,法院依法判决王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为预防和减少犯罪,德城区法院不断探索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积极组织法官“走出去”送法进校园、现场开庭、“请进来”观摩庭审、开展模拟法庭、参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系列活动,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提升法制观念。同时,积极争取妇联、村委会、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帮助配合,充分发挥各联席单位的职能优势,整合帮教力量,构建立体帮教体系,共同查明犯罪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犯罪事实、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因案制宜制定帮教方案,共同挽救失足青少年,促使其悔过自新,重塑人生。